导 言
本文主要从操作性术语层面对“博物馆”概念进行思考,以充分认识博物馆这一社会机构在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过程中发挥的实质性作用。通过分析博物馆的社会使命、博物馆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结构、功能、影响博物馆发展因素及其标准,本文整合得出了一个博物馆模型,这一模型可以对博物馆概念的指导性和操作性进行界定。这种对博物馆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可以作为一种研究博物馆进程的方法论工具。
作为社会机构的博物馆,正在不断变化发展。为了应对公众的质疑,博物馆必须表明它具有改变内容、形式、工作方法以及扩大机构功能的能力。而博物馆肩负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社会使命,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不容置疑的公理。这一公理,随着文化遗产理论不断发展,便成为博物馆学及其相关知识领域典范的基石。
这也正是我们在讨论“博物馆”概念内涵时,首先要将博物馆作为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体系中的社会机构来考虑的原因。而确定这一范畴的目的也同等重要。
国际博物馆协会关于博物馆的定义如下: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属性定义
倘若把《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的定义变成现实,则需考虑博物馆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语言要简明清晰,不仅文化学者和博物馆工作人员能理解,国家机构的代表和来自不同国家操不同语言的公众群体也能理解。通常我们把这种定义称之为属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
如果我们使用这一概念,纯粹是为科学研究目的,只作为一种探索博物馆现象和进程的认识工具,那么这种定义通用性更强,也更有帮助,反映了我们认识研究主体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操作性定义。
可以看出,博物馆操作性定义不仅包含一系列属性,同时也具有利用研究操作来识别实证指标的可能性,这些实证指标描绘了研究对象的动态特征。操作性意味着科学性和实践性的保障,这对于博物馆和博物馆学来说是必要的。对于从事实践工作的学生和事业心强的人来说,操作性也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需要更多的细节信息,也需要代表这种定义的大型博物馆的一些例证。
在讨论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定义的方法及现有的官方定义版本,必要时可以更正。然而必须强调的是这两种定义方法都有存在的理由,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合理使用。
博物馆作为一种现象和一个社会机构,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例如,俄罗斯博物馆在30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
从18世纪彼得大帝一世下令修建的收藏珍品的人类学与民族学博物馆,到19世纪逐渐发展成一个由杰出科学家和学术研究人员组成的科学机构。
在19到20世纪的世纪之交,俄罗斯博物馆成为本土历史研究与宣传中心。
在苏联时期,意识形态工作成为博物馆研究和教育活动的主要参照点。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政治体制发生剧变,经济陷入困境,博物馆却获得了全新的发展,独立性越来越强,而且博物馆的功能、形式和工作方法均取得了显著进步。
现代化的俄罗斯博物馆已经适应了市场关系环境,逐渐转变为科学、教育、信息和娱乐中心,针对鉴定、研究、收藏、推广和利用自然与文化遗产藏品开展各项活动。
即便是对博物馆起源进行最普通的历史发生学分析,也可以将之视为某种社会体系的依据,这一社会体系带有独特的个体形态、功能和动态机制。运用一般科学系统方法来定义博物馆概念,从本质上说是对现代博物馆术语研究工具的补充,应聚焦于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互相依存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定义,同时也要关注博物馆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互动的分析。这有助于我们确定社会机制的发展方向和博物馆的变化动态,从而保持博物馆系统的完整性。
需求,作为人类活动的普遍动机,是博物馆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动力的功能就是社会活动。博物馆的出现和发展与人类活动相关,并由人类的自然需求决定,也同博物馆行业的发展有关联。图1中的金字塔显示了博物馆发展的不同阶段。
注 释
生理方面: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生理需求决定了社会活动与收集和转让工业文明、机械和技术样品有关。
安全:安全需求决定要收藏和使用他人他族制作的先进武器。
爱 / 归属感:社会关系的需求不仅刺激了人与人之间的礼物交换,同时,当这些礼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必要进行收藏,博物馆就对公众敞开了大门。
尊重:人们对认同和尊重的需求,给许多收藏家带来灵感,即让人们能够接触到他们眼中的“圣殿”,这样人们便可以把他们认为生命中重要的文化、历史作品在去世后捐赠给博物馆。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求激励许多超凡的艺术大师专门为博物馆进行创作;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致力于科学研究,从而彰显和维护博物馆的价值。
每一段历史时期的需求内容和实现形式都会有其独特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不同国家、民族、社会团体都有其独特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精神生活,这是由满足人们认知愿望、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以及追求美好和谐的方式不同所决定的。但是,从历史上看人们保护和重建文化遗产的愿望一直存在。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欧洲自19世纪算起),以保护文化遗产为目的的社会活动推动人们以其对现代的理解来创建专门的社会机构,即博物馆。
在发展过程中,博物馆不断获得某种功能。博物馆的形成、改造、实现或者遗忘都是由具体的、历史的需求所决定的。
保护价值的功能一直是每个博物馆所固有的,由远征行动带入欧洲的众多物品使博物馆产生了系统分类的需求,研究功能也因此得以发展。博物馆的科学和教育功能是为满足公众对启蒙的需求发展起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社会民主化的结果。博物馆在履行其职能过程中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使得这一社会记忆贮藏库得以留存百年。
然而,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系统是什么样呢?如图2所示。
即:
这些共同特征决定了博物馆现有系统的多样性。博物馆和其他完整系统一样,由组成部分和要素构成,它们通过与系统其他部分相互作用而显现。
博物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图3)有博物馆资金、展览、宣教、博物馆建筑和员工。
反过来,这些基本组成部分可以作为博物馆的分系统,根据研究需求和组成部分的复杂性,可以把这些分系统再细分为更低层次的子系统。进而把不能再分割的组成部分看作是系统的要素。很明显,这些要素即博物馆的员工和藏品。
由博物馆系统决定的主要组成部分绝不是构成整体的被动部分。这些组成部分不仅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而且对博物馆的性质和运作有着积极影响(图4)。
注 释
资金:博 物 馆 藏 品 的 收购,这些藏品的账目 、 保护 和 研 究(属性,系统化,讲解)。
展览:用理性和感性方式将历史事件、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活动传递给观众,有目的性地提升其科学和文化价值,实行爱国、美学和道德教育,培养人们形成历史意识。
宣教:推动人们对展览产生 理 性 和 感 性 认知,并且能够感性地理解在展览中所获得的信息。
员工:为履行博物馆保管、展览和宣教功能而组织和执行活动,同时为博物馆各项活动提供财政和经济支持。
举例来说,博物馆资金的状况和藏品的定位不仅可以决定展览的性质,还对博物馆的整体运行有影响。员工的素质状况决定了博物馆的科学水平,博物馆的建筑大小影响了展览的规模,等等。
要想知道博物馆是如何组成的,就要弄清楚博物馆的结构,这是博物馆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博物馆是一个社会系统,因而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员工。员工的素质、创造性能力和自律意识都是系统构成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所有组成部分的运行状态和效率。
至于其他组成部分,所有类型的关系和其他系统结构的特点(例如合作和从属、决定性和相容性)在博物馆这个系统里都有所体现,虽然表现形式通常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博物馆的结构往往是由多方面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一个理想的结构模型展示这种相互关系:科学人员整理记录下的、存放在经过特殊改造的房间的丰富多样的藏品,提供展览的系统更新,同时也伴随专业的宣传教育。
在博物馆现象的框架内对其结构的研究,明确了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抉择组成部分关系对应程度的动态机制。因为理想的模型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并且博物馆系统最重要的一条准则就是个体组成部分的不平衡发展,所以结构与组成部分关系的动态机制分析成为结构分析的主体。结构协调是博物馆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也保证了博物馆的有效运行。
博物馆的功能主要通过活动展现出来,活动的有效性通常由定量参数决定。这些定量参数可以在时间上进行比较,因此能够显示描述发展过程的系统动态,这将简化历史规律的认识过程。
我们讨论一下博物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实现上述功能的过程中,博物馆会与对其活动有影响的许多其他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目的是为了整合所有组成部分、改善结构与功能,或者产生反向效应。也可以把这些与不同组成部分相关的过程整合起来,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相互交替。
总之,博物馆存在的环境会对组成部分产生影响,并且必然会引起组成部分产生反应,这就使得博物馆无法保持平衡不变的状态。
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精神子系统,以及社会系统都是影响博物馆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这些系统的结构都有十分详细的描述,我们的任务是展示某种特定因素的影响,而不用考虑这种影响因素来自哪个系统。
我们应该着重关注国家管理结构、重要社会政治活动、民意以及观众意见等对博物馆有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例如,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国家体制机构不仅通过提供资金来决定博物馆的活动,而且通过有影响的意识形态渠道,以特殊的管理方式来明确博物馆的工作内容和形式,通过多层次党组织来监督博物馆履行职能。所以,对不同时期外部因素的影响结构与机制,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效力、博物馆的适应功能进行识别,是这一主题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系统分析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整合得出一个博物馆模型(图5),这一模型可以对博物馆概念的指导性和操作性进行界定。
博物馆是一个整体的、人工的(建造的),有目的的且不断适应的系统。博物馆的起源是由社会需求和以保护和再现自然与文化遗产为目的的相关社会活动决定的。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博物馆作为一个系统,逐渐形成了其组成部分(资金、展览、宣教、员工、建筑)。通过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及其功能,博物馆的结构不断发展,最终成为一个社会机构,并且成为公众眼中的一个研究和文化教育社会机构。
博物馆在政治、经济、社会、精神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下,不断适应新环境,成为国家政策和管理的客体。博物馆在一套特殊的科学学科(博物馆学)框架内实现了自我认知。
我们认为博物馆的这种定义是可行的。但是由于这种定义具有认识论性质,所以其定义模式不宜用于官方文件,特别是规范性法律文件,例如《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
本文已获得《博物院》杂志授权,改编自《博物馆——术语的操作性概念》,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17年第6期(总第6期)。作者:特鲁采娃·奥尔加·尼古拉耶芙娜 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师范大学、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亚太分会副理事长。
《博物院》杂志2017年第6期
《博物院》杂志
《博物院》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协办的国家级博物馆行业期刊。该刊主要栏目有:专题探索、理论研究、博物馆实践,涵盖与博物馆相关的以下学术研究成果:博物馆学理论与博物馆史;藏品征集与保管;藏品修复与保护;藏品研究;展览与展评;博物馆教育;宣传与文创;博物馆管理;开放与安保;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数字化与信息化;专著与论文述评;与博物馆相关的历史与考古研究、古建筑和古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博物院》杂志为双月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136面,全彩印刷,面向国内外发行。
投稿方式:
1. 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bowuyuan@mail.sciencep.com;
或注册登陆投稿平台:
http://ees.scichina.com/user/login.action。
2. 纸质版请邮寄至本刊编辑部。
订阅方式:
1. 读者可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码80-603。
2. 读者也可在中科期刊淘宝店网购或与本刊发行部联系。
联系方式:
电话:010-64033878 010-63370450
传真:010-64030141
地址: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长按二维码,关注《博物院》杂志
编辑:Double L#猴皮皮
相关链接:
观展|尼罗之畔、诸神之乡、永生之念...让灿烂辉煌的古埃及文明不再遥远神秘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